从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看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
写作此书是学术批评的一种尝试。学术批评常常免不了要栽点儿刺。如何既真正触及问题,又留有分寸,其间尺度的准确把握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学术批评:青年研究亟待填补的洼地》中,我对学术批评往往不受待见、“事实上已经成为青年研究领域的一块学术洼地”的现象进行过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片面理解‘问题导向'”“学术焦点尚未聚集”“学术视野的狭窄”“批评武器的匮乏”“‘好人主义'的盛行”等。实事求是地开展学术批评,往往既要遭到被批评者的腹诽,又要惹旁观者心中嘀咕:何苦为难这些作者呢?他们也只是为稻粱谋而已。于是,学术批评被这种‘好人主义'的一团和气给融化、消解了。”
面对着青年研究领域浩如烟海的文献,我常有无从下手之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努力,我国青年研究事业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岁月,逐步进入不惑之年。截至目前,虽然与社会科学中其他研究领域相比,青年研究还相对比较“小众”,但毕竟我巍巍中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尤其是青年群体至为庞大,40多年来逐步积累起来的关于青年和青年研究的文献不在少数!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自问:自己所提出、分析和研究的问题,能够代表这40多年来本土青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吗?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确定不作40多年青年研究历史的梳理,而是从我这个老编辑的视角看——40多年过去了,当下我们的青年研究当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惑”?
然而,要从学理上、逻辑上把青年研究当中一时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理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青年研究中有哪些目前暂时还缺乏学理、不讲逻辑的地方?何以见得是缺乏学理、不讲逻辑的?要说清楚这些问题,需要笔者本人经历过非常严格的学术训练。我曾经在《学术批评:青年研究亟待填补的洼地》(《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第4期)中指出,学术批评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批评者拥有精良的批评武器,“批评的武器主要指良好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批评者具有良好的把握问题(选题)的能力、运用相关理论的能力、运用相关研究方法的能力。”我的理论素养不算深厚,科研能力不算很强,但是,我有几十年直接参与学术研究的经验和心得;有几十年对“思维与表达训练”议题研究和实战的经验;有近30年学术期刊编辑的经历和经验;还有审读过成千上万篇学术论文的经验。关于这些经历,我在《“思维与表达训练”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有所涉及。该文发表在《青年发展论坛》2019年第2期。这些经历使我在问题把握、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了些积累。这些经历和经验都使我写作此书时多了一些底气。
【作者系上海市团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原主编;本文经授权摘编自《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一书后记,现标题系编者所加】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书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供图
我希望这是一本有用的书,一是能帮助一些青年研究者乃至一些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知道他们的研究当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二是能帮助他们知道怎么做比较合理、比较规范;三是能帮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补足自己的短板。青年研究的未来在年轻的青年研究者身上。只有他们健康成长起来,只有他们能够更加规范、娴熟地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去把握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青年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全社会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当代青年,把握青年成长的规律;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以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那时候,才是青年研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不惑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界重视的时候。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些年来,接触过很多年轻的青年研究者,也接触过不少青年研究界之外的青年学者,对他们搞科研时那种难免焦虑的心态,心有戚戚焉。在很多时候,比如说主持会议的时候,作学术点评的时候,提出稿件审读意见的时候,我和很多学者特别是很多青年研究者有过十分频繁、比较深入的交流。不过,那些交流往往是围绕某篇具体论文或者某个具体选题进行的,难免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写这本书让我有了系统思考的机会。我可以从选题把握、概念界定、实证研究、逻辑框架等多个角度,和盘托出我对这些问题的肤理解和心得,我对很多学者特别是不少青年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破解之策。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zgqnshkx.cn/zonghexinwen/2022/0714/1222.html